汛期地质灾害宣传知识
发布日期:2024-07-22 13:57 浏览次数: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以来

我市受强降雨影响

地质灾害风险持续上升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有哪些危害?该如何避险?

一起来学习

↓↓↓

汛期地质灾害是指在雨季或洪水季节,因强降雨或洪水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此类灾害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我市汛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

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了解并掌握这些灾害的自救措施,对于提高生存概率非常重要。以下是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的自救措施:

泥石流: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为预防泥石流,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在雨季或暴雨期间前往泥石流多发区,提前了解避灾路线和安全避难所。发现泥石流征兆时,如发现河水突然变浑浊、流量增加或听到异常响声,应立即撤离。当泥石流发生时,迅速向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的两侧高处跑,不要沿泥石流方向跑。寻找坚固的高地或建筑物进行避难,保持冷静,避免慌乱。


崩塌: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为预防崩塌,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在陡峭山坡下建房或长时间逗留,提前了解当地的地质状况和历史崩塌记录。发现崩塌征兆时,如听到山体发出异响或发现山体局部破裂,应迅速撤离。当崩塌发生时,迅速向山体两侧跑,不要向山体下方跑。如果无法逃离,应尽量寻找坚固物体进行躲避,保护头部。

 

 

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为预防滑坡,我们需要提前了解并熟悉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关注天气预报和当地政府的预警信息。发现滑坡征兆时,应及时报告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当滑坡发生时,迅速向垂直于滑坡方向的两侧跑,不要向滑坡方向或滑坡下方跑。如果无法逃离,尽量躲避在坚固物体后面,保护头部和重要器官。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如果发现地表积水或突然干枯、建筑物开裂或作响、植物倾斜变态、井泉或水库突然干枯或冒水、逸气,地下水位突升突降,地下有土层塌落声及动物惊恐等异常现象,皆应警惕塌陷即将来临。

          


供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

信息来源:泰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友情链接 县(市)局、分局 政府系列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国土系列网站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